卡博替尼是什么药?

品牌图-文章用.jpg


“万金油”:卡博替尼


卡博替尼.jpg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是由美国Exelixis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


卡博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RET、MET、ROS1、VEGFR-1/2/3、KIT、TRKB、FLT-3、AXL和TIE-2等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些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了肿瘤发生、转移、血管生成和微环境维持等,与众多实体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

目前,卡博替尼已经在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肠癌等多种实体瘤中,证实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骨转移的控制效果尤其突出。


因其对于多种癌症的广泛有效性,卡博替尼被称为靶向药中的“万金油”,具有广谱抗癌能力。

卡博替尼为什么能控制肿瘤呢?

控制基因突变

RET 编码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在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和高达50% 的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中发生突变。


激活RET 可刺激多个下游通路,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途径,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


RET 点突变导致结构蛋白质的活化,可能会导致细胞生长的失控和肿瘤的产生。卡博替尼通过抑制RET 突变来控制肿瘤生成;


限制肿瘤扩张

VEGFR 受体在许多癌症发展过程中发生活化从而导致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作为血管生成的关键成员,通过结合VEGFR1 和VEGFR2 发挥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进一步激活网络下游信号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信号通路。


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肿瘤患者体内VEGF-A,VEGFR1 和VEGFR2 过度表达,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激活在肿瘤快速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卡博替尼通过抑制VEGFR过度表达来控制肿瘤生成。


阻止肿瘤迁移

MET 原癌基因编码MET 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过结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激活MET 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上皮细胞浸润性生长。


当结合到肝细胞生长因子,MET 在多个残基发生磷酸化,进而导致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卡博替尼通过抑制MET基因突变可拦截肿瘤转移的发生。


卡博替尼的临床价值

2012年在卡博替尼美国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MTC),商品名Cometriq;


随后在众多患友的殷殷企盼中,卡博替尼陆续获批用于晚期肾细胞癌、肝细胞癌。使患者又多了一份生的希望。


卡博替尼潜能无限

除已获批的适应症,科学家们仍在积极探索卡博替尼这一多靶点药物的巨大潜力。


肺癌

用于RET融合、EGFR野生型经治的肺癌患者以及EGFR-TKI治疗失败的肺癌患者均有显著的疗效。


2015年,NCCN指南标准以2B类标准推荐卡博替尼用于RET重排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有望成为卡博替尼的新适应症获批使用。


分化型甲状腺癌

针对先前1-2线抗VEGFR失败的末线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卡博替尼治疗末线患者依然有效。


客观缓解率可高达4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7个月,无进展生存期34.7个月。


嗜铬细胞瘤

2018年5月18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AACE大会上,一项2期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法采用手术切除方式治疗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可能有用武之地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大概了解了卡博替尼,它靶点众多,也就意味着人家的武器多,那么在杀敌(肿瘤)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战斗力,甚至可以挑战多种癌症。


然而,这还只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卡博替尼)的情况,它还有更多的潜力待挖掘,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深入研究,卡博替尼可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等病理过程。卡博替尼通过抑制上述激酶活性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杀死肿瘤细胞,减少转移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


114联合国药集团提供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帮您低价购买海外新药及仿制药。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返回首页 | 肺 癌 | 胃 癌 | | 肝 癌 | 食管癌 | 乳腺癌 | 卵巢癌 | 肾癌 | 宫颈癌 | 胰腺癌 | 鼻咽癌 | 甲状腺癌 | 前列腺癌 | 子宫癌 | 口腔癌 | 喉 癌 | 脑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基因检测 | 免疫检测 | 靶向治疗 | 质子治疗 | 免疫药物 | 免疫细胞 | NK细胞 | CIK细胞 | CTL细胞 | 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 | 肿瘤疫苗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

阅读50041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