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和舒尼替尼相比效果怎么样?

品牌图-文章用.jpg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


RCC的组织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透明细胞癌,占所有RCC的70%~80%。同时,大约1/3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转移,此外有20%~30%的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复发转移。


RCC的血管化程度很高,接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近年来免疫治疗在mRCC治疗上取得不错疗效,丰富了mRCC的治疗手段,但VEGFR-TKI靶向治疗仍是mRCC的标准治疗,占据重要地位。


安罗替尼是一种抗血管生成TKI药物,对肿瘤血管生成和生长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选择性抑制VEGFR-2,效力是舒尼替尼的20倍。由于其对VEGFR-2的强抑制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安罗替尼能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这项多中心、随机的Ⅱ期临床试验,旨在研究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mRCC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截至2017年8月10日数据分析结果在本次文章中进行解读。


临床设计


该研究中,来自国内13个临床医院的mRCC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安罗替尼或舒尼替尼治疗。

安罗替尼组患者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天1次,连续口服2周后停药1周。舒尼替尼组患者口服舒尼替尼50mg,每天1次,连服4周后停药2周。

两组治疗一直持续到疾病进展、无法耐受药物毒性或撤回知情同意。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

临床结果

数据截止到2016年4月15日,安罗替尼组的中位PFS为17.5个月,舒尼替尼组为16.6个月,两组间PFS无显著差异[风险比(HR)=0.89,95%置信区间(CI)为0.52~1.52,P>0.5;下图)。


继续随访至2017年8月10日,安罗替尼组的中位OS为30.9个月,舒尼替尼组的中位OS为30.5个月,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5)。


两组ORR分别为30.3%(95%CI为20.5%~39.5%)和27.9%(95%CI为14.5%~41.3%)。从疗效数据来看,与目前mRCC一线标准治疗舒尼替尼相比,安罗替尼取得相似的结果。


安全性分析显示,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安罗替尼组显著低于舒尼替尼组(28.9%对55.8%,P<0.01);


在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差异更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安罗替尼组和舒尼替尼组分别为10.0%和18.6%(P=0.18)。


两组均出现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腹泻、口腔炎和厌食症等。


从安全性分析中看到,安罗替尼的毒副作用明显低于舒尼替尼,尤其是血液学毒性。


结语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目前mRCC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舒尼替尼是目前一线标准治疗。


本临床试验中对比了安罗替尼和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安罗替尼取得了与舒尼替尼相似的疗效,同时安全性更好。


安罗替尼为mRCC的一线治疗增加了新的选择,这对于国产创新药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同时,也希望安罗替尼一线治疗mRCC的疗效能够通过大样本的Ⅲ期临床试验得到进一步明确,尽管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仍值得等待。


为了让更多患者早用药、用好药,114肿瘤资讯联合国药集团推出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价格最低可低至1折。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返回首页 | 肺 癌 | 胃 癌 | | 肝 癌 | 食管癌 | 乳腺癌 | 卵巢癌 | 肾癌 | 宫颈癌 | 胰腺癌 | 鼻咽癌 | 甲状腺癌 | 前列腺癌 | 子宫癌 | 口腔癌 | 喉 癌 | 脑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基因检测 | 免疫检测 | 靶向治疗 | 质子治疗 | 免疫药物 | 免疫细胞 | NK细胞 | CIK细胞 | CTL细胞 | 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 | 肿瘤疫苗 | 临床招募



微信文章加关注.jpg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

阅读50133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