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ASCO大会中的肺癌口头报告中,有一项报告公布了一项开放标签的随机试验结果,该试验对比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EB)与单独厄洛替尼(E)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下面和大家提前分享这项研究。
尽管EGFR-TKI药物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中位PFS只有约13个月。来自于BeTa Lung研究EGFR突变的亚组人群的结果表明,EB方案可能会延长此类病人的PFS。该试验为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3b/4期或者复发性非鳞状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ECOG评分0/1,既往无化疗,患者随机接受厄洛替尼(E)+贝伐珠单抗B(E,150mg/d;B,15mg/kg,每三周)或者E(150mg/d)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主要终点是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ORR),安全性和生活质量。计划样本量为150,α误差为0.2,目标HR为0.7。从2011年2月到2012年3月,154名患者入组(EB组,n=77;E组,n=77)。两组间的病人特征无明显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分期、EGFR突变类型。EB组和E组的中位PFS为16.0和9.7个月(HR,0.54;95%CI,0.36–0.79;log-rank p = 0.0015)。在EGFR外显子19缺失的亚组,EB组和E组的中位PFS为18.0和10.3个月。L858R亚组,EB组和E组的中位PFS为13.9和7.1个月。EB组和E组的ORR分别为69.9%和63.6%。分别有3个和1个病人完全缓解。EB组中3或4级皮疹更为多见(25.3%vs19.5%),3或4级出血也更为常见(2.7% vs 0.0%)。但是,大多数不良反应是可控制的,也没发现新的安全信号。5例病人出现1-3级的间质性肺病,但两组间无差异。E组中出现一例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明显比单独的厄洛替尼带来更长的PFS。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肺癌-JO25567研究近半数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治疗1年后会对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JO25567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的II期试验,比较了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EB组)与厄洛替尼单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毒性。我们进行了一项III期试验来验证JO25567研究的结果,以下为预先计划的中期分析。在这项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NEJ026试验预先计划的中期分析中,我们从日本69个中心招募了 IIIB–IV期或复发性、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EGFR突变状态的非鳞状NSCLC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至少为20岁,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2或更低,既往未接受化疗,有1个或多个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1.1 版) 的可测量病灶。患者被随机分组(1:1),口服厄洛替尼150 mg/天,联合贝伐珠单抗15 mg/kg(15 mg / kg iv q3w)或厄洛替尼150 mg/天单药治疗。患者按性别、吸烟状况、临床分期和EGFR突变亚型进行分层。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终点是OS、肿瘤应答、安全性和生存质量(QoL),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次中期分析数据截止日期为2017年9月21日。在2015年6月3日至2016年8月31日期间,228名患者随机接受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n=114)或厄洛替尼单药治疗(n=114)。对每组的112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估,对联合治疗组的112例患者和单药组的114例患者进行了安全性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12.4个月(IQR 7.0-15.7)。中期分析时,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9个月(95% CI 14.2-21.0),而厄洛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3.3个月(11.1-15.3)(危险比0.605,95% CI 0.417-0.877;p = 0.016)。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的112例患者中有98例(88%)出现3级或更严重的不良事件,而厄洛替尼单药组的114例患者中有53例(46%)出现3级或更严重的不良事件。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是皮疹(联合用药组23/112[21%],单药组24/114[21%])。联合用药组112例患者中有9例(8%)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而单药组的114例患者中有5例(4%)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为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联合用药组的112例患者中有2例[2%])和4级肝功能障碍(联合用药组112例患者中有1例[1%],单药组114例患者中有1例[1%])。没有发生治疗相关死亡。此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与厄洛替尼单药相比,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可提高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此研究仍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获得总生存和生活质量数据,进一步评估此联合疗法的有效性。进展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是索拉非尼(Sorafenib),然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于部分患者有明显毒性反应。
由于肝细胞癌具有丰富的血管,因此靶向血管生成的药物治疗肝细胞癌被提上了日程。
方法
来自中国的荟萃分析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Erlotinib)对于肝细胞癌有效。这项荟萃分析最近发表在了《BMC Cancer》上。
这项分析纳入了8项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估了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和下调VEGF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尤其是这一方案在索拉非尼难治性患者中的疗效。荟萃分析共涉及342名患者,评估了一系列疗效以及安全性相关的指标。结果发现,这一用药方案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ORR为12.6%(95%CI 6.3%-19.0%)、疾病控制率(DCR)为54.5%(48.9%-66.8%);16周时的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0.2%(38.2%-62.2%),6个月时的总生存(OS)率为77.8%(71.3%-84.2%)、12个月时的OS率为44.9%(36.8-53.0%)。在安全性方面,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主要3-4级别不良反应包括:疲劳(11.9%)、腹泻(9.0%)、高血压(6.7%)、痤疮(5.8%)和出血(5.3%)。在分析纳入的8项研究中仅有1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的治疗与索拉非尼相比,其反应率和中位总生存相近,但相对而言毒性更低,出现3-4级不良反应的患者更少(19% vs 27%)。进一步分析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作为二线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16周时的PFS率(P=0.012)、12个月时的OS率(P=0.048),似乎也能提高患者的ORR(P = 0.089)。然而,作为二线治疗时这一方案的毒性反应不容忽视。研究认为,综合目前临床数据的结果显示贝伐单抗联合厄洛替尼的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肝细胞癌,尤其是索拉非尼难治性的患者。不过,这一分析的结果还需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为了让更多患者早用药、用好药,114肿瘤资讯联合国药集团推出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价格最低可低至1折。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