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随访指导:
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应定期随访,以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以及患者对辅助治疗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等。
术后(或结束辅助化疗后)第1~2年每3个月1次,第3~4年每4~6个月1次,第5年开始每年1~2次。
自我检查:每月自行乳房、胸壁和腋窝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乳腺钼靶摄片:一年一次。保乳或行假体、自体组织整形者术后建议行乳腺核磁共振。
B超(包括乳腺、腋窝、术侧胸壁、腋窝,腹部脏器和妇科检查):3~6个月,每次随访时由临床医生决定。如服用三苯氧胺的患者建议定期(一般3至4个月)作子宫、卵巢及肝脏的B超检查。
骨密度检测: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时,或临床考虑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骨扫描、CT或MRI等检查用于有症状的患者,但不推荐无症状患者常规应用。
CEA、CA-15-3等肿瘤标志物:不推荐。这些指标干扰因素多,准确性也不高。但如曾有异常升高者则需监测,当怀疑转移复发或具高危因素者亦需定期检查。
III 期浸润性乳腺癌治疗后监测与随访
治疗后随访最好由治疗小组成员进行,随访应包括常规体检和乳腺X线摄片。对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首次乳腺X线摄片随访应安排在保乳术后的放疗之后6~12个月时进行(2B类)。
NCCN指南的建议不包括常规进行碱性磷酸酶和肝功能检查。另外,专家组也指出没有证据支持在乳腺癌监测中使用“肿瘤标记物”,而且鉴于无症状患者接受常规骨扫描、CT、MRI、PET和超声检查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或减缓疾病复发,因此不作推荐。
乳腺专用MRI检查可被考虑用于双侧乳腺癌高风险患者(如BRCA1/2 突变的携带者)的治疗后监测和随访。
与散发乳腺癌患者相比,携带BRCA 1/2突变的患者无论接受保乳手术还是全乳切除,对侧乳腺癌复发率均较高。
因为绝经后患者应用他莫昔芬有引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专家组建议子宫完整女性患者在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同时应每年接受妇科检查,并对出现的任何阴道少量出血做出快速的检查判断。
不推荐在无症状女性中常规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或超声检查。这2种检查在任何女性群体中均未被显示能作为有效的筛查手段。绝大多数他莫昔芬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表现为早期阴道出血。
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常因治疗期间发生潮热和抑郁而需接受对症治疗。已有针对文拉法新(venlafaxine)的研究证实该药能有效减少潮热。
最近有研究表明,他莫昔芬治疗期间同时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帕罗西汀和氟西汀)可以降低血浆中4-羟-去甲基他莫昔芬(endoxifen,他莫昔芬的一种活性代谢物)的水平。
这些SSRIs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的一种异构体(CYP2D6)干扰他莫昔芬转化为4-羟-去甲基他莫昔芬。
然而,SSRIs中的西酞普兰、依他普仑、氟伏沙明、加巴喷丁、舍曲林和文拉法辛对他莫昔芬的代谢影响极小或者没有影响。
如果治疗后无月经的患者考虑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应在开始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前测定雌二醇和促性腺激素的基线水平并在治疗中连续随访。
双侧卵巢切除可以确保治疗后无月经的年轻女性处于绝经状态,因此较年轻患者在开始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前可以考虑行此手术。
随访内容还包括评估患者对现行治疗(如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差的预测因素包括出现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以及患者对规律用药的益处缺乏完全的了解。
专家组建议采用简单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比如在每次随诊时直接询问用药情况,简要阐释规律用药的意义以及长期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