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伐替尼临床治疗效果如何?

品牌图-文章用.jpg


仑伐替尼针对三种癌症,不同病症的临床效果如下:


肝癌治疗临床效果


仑伐替尼治疗肝癌临床效果显示,仑伐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高达15个月,而索拉非尼组只有10.2个月,足足提高了4.8个月。


在一项随机、开放、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REFLECT;NCT0761266)中评价了仑伐替尼对既往未接受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疗效。


该研究入组了 Child-PughA 和 BarcelonaClinic 肝癌(BCLC)C 期或 B 期 HCC 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不能接受肝癌局部根治性治疗;


ECOGPS 为 0 分或 1 分;未接受过 HCC 的全身治疗;根据 mRECISIT 标准,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的靶病灶。


患者被按照 1:1 随机分组,研究组接受仑伐替尼(基线体重 ≥ 60 kg 的患者为 12 mg,或基线体重≤60 kg 的患者为 8 mg)每日 1 次口服;


对照组患者接受索拉非尼 400 mg 每日 2 次口服,直至发生疾病影像学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随机化按地区(西方 vs 亚太地区)、肉眼可见门静脉浸润或肝外转移的存在(是 vs 否)、ECOGPS(0vs1)和体重(<60kgvs ≥ 60 kg)进行分层。


共 954 例患者被随机分组,其中 478 例分配至仑伐替尼组,476 例分配至索拉非尼组。


研究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中位年龄为 62 岁(范围:20 至 88 岁);男性占 84% ;


亚洲人占 69% ,高加索人占 29% ;63% 患者中 ECOGPS 为 0 分;69% 患者的体重 ≥ 60 kg。


在具有至少一个远处转移病灶的 590 例(62% )患者中,52% 有肺转移,45% 有淋巴结转移,16% 有骨转移。


70% 的患者中存在肉眼可见的门静脉浸润、肝外转移或两者都有。79% 的患者被分类为 Child-PughA 和 BCLCC 期,21% 的患者为 Child-PughA 和 BCLCB 期。


75% 的患者在入组时有肝硬化的影像学证据。研究者记录的 HCC 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乙型肝炎(50% )、丙型肝炎(23% )、饮酒(6% )、其他(7% )和未知病因(14% )。


【全球数据分析】

仑伐替尼在 OS 方面非劣效于索拉非尼(400 mg 每日两次)。仑伐替尼组的中位 OS 为 13.6 个月,索拉非尼组的中位 OS 为 12.3 个月。


仑伐替尼治疗与索拉非尼治疗相比能显著延长 PFS 和 TTP,中位 PFS 和 TTP 是索拉非尼治疗的两倍。这些疗效结果总结于表 8 和图 1 中。


肝细胞癌的疗效总生存期曲线

【中国亚组分析】

在中国大陆 + 台湾 + 香港(CTH)人群中,共 288 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仑伐替尼(144 名受试者)或索拉非尼(144 名受试者)治疗。


在中国大陆人群中,共 213 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仑伐替尼(112 名受试者)或索拉非尼(101 名受试者)治疗。


CTH 人群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组的中位 OS 分别为 15.0 和 10.2 个月(HR = 0.73,95% CI0.55-0.96)。在 CTH 人群中,与索拉非尼组相比,仑伐替尼组能显著延长 OS。


中国大陆人群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组的中位 OS 分别为 14.7 和 10.5 个月(HR = 0.82,95% CI0.59-1.14)。


根据 mRECIST 评价的独立影像学评估,与 CTH 人群中的索拉非尼相比,仑伐替尼治疗显著延长了 PFS(中位数为 8.4vs3.6 个月),中国大陆人群(中位数为 9.2vs3.6 个月)。


与 CTH 人群中的索拉非尼相比,仑伐替尼治疗显著延长了 TTP(中位数为 9.2vs3.6 个月)和中国大陆人群(中位数为 9.2vs3.7 个月)。


在 CTH 人群中,仑伐替尼的 ORR(CR + PR)明显高于索拉非尼组(43.8%vs 13.2%); 和中国大陆人群(44.6%vs15.8%)。


CTH 人群和中国大陆人群的疗效终点结果总结于表 9 和图 2。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CTH人群独立影像学评估

总生存期曲线


甲状腺癌治疗临床效果

在治疗甲状腺癌使用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18.3个月,而安慰剂组只有3.6个月,提高了5倍。


肾癌治疗临床效果

治疗肾癌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治疗,对于单独使用依维莫司,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是14.6个月对5.5个月,提高了近3倍。


子宫内膜癌治疗临床效果

此次三个国家同时批准的治疗方案是基于KEYNOTE-146临床研究的结果,这是一项单臂、多中心、开放标签、多队列的试验。


研究共纳入了108例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有94例为非MSI-H或dMMR子宫内膜癌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接受K药+仑伐替尼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


主要研究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和持续反应时间(DoR)。


结果表明,94例非MSI-H或dMMR患者的ORR为38.3%,其中10例(10.6%)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6例(27.7%)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且25例患者的DoR≥6个月,在中位随访时间18.7个月时,患者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


早在今年的三月份,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Oncology》就刊登了K药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中期试验分析。


研究招募了54例相关患者,其中53例纳入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13.3个月,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7.4个月。


114联合国药集团提供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帮您低价购买海外新药及仿制药。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返回首页 | 肺 癌 | 胃 癌 | | 肝 癌 | 食管癌 | 乳腺癌 | 卵巢癌 | 肾癌 | 宫颈癌 | 胰腺癌 | 鼻咽癌 | 甲状腺癌 | 前列腺癌 | 子宫癌 | 口腔癌 | 喉 癌 | 脑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基因检测 | 免疫检测 | 靶向治疗 | 质子治疗 | 免疫药物 | 免疫细胞 | NK细胞 | CIK细胞 | CTL细胞 | 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 | 肿瘤疫苗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

阅读50235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