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伊马替尼需要做基因检测吗?

品牌图-文章用.jpg


伊马替尼用于白血病治疗时,使用前必须明确有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基因检测方法,检测到的Bcr-Abl阳性敏感突变方可用药。


对于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都推荐行基因检测,c-kit 外显子 9、11 突变情况的检测,是目前预测伊马替尼耐药及推荐剂量的重要指标。


伊马替尼主要靶点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靶点主要包括c-abl,bcr-abl, PDGFR和KIT。


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时常规的检测点位应该至少包括c-kit基因的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α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


对于继发耐药的患者,需增加检测c-kit 基因的13、14、17和18外显子以及PDGFRα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


基因点位及突变频率

BCR-ABL融合基因

ABL为一原癌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q34,基因产物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BCR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q11,正常的BCR基因产物为160kD的胞质磷酸蛋白,由于t(9;22)(q34;q11)的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BCR-ABL融合基因存在于95%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CML最重要的分标志,是疾病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在一部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3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0%)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中也可表达BCR-ABL融合基因。


PDGFRα

PDGFRα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能通过激活野生型c-kit在转染细胞中的共表达,从而激活野生型c-kit来转化卡哈尔细胞。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突变型在GIST中占5%~10%


c-kit基因

c-kit基因是预测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疗效的主要因素,ISs中约70%发生外显子11(翻译KIT蛋白的细胞膜连接区)突变,外显子11突变者疗效可达72.0%,外显子9突变者疗效仅为31.6%,野生型疗效最差。


影响药物疗效的基因

依赖于BCR-ABL激酶活性

BCR-ABL基因的扩增及其产物的过表达BCR-ABL基因的扩增或产物的过表达是较为少见但已经确定的一种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对于这种耐药可以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来克服。


BCR- ABL蛋白激酶的突变

少数患者因为激酶区发生突变,导致对伊马替尼耐药发生疾病进展。而常见基因突变类型有很多,比如T315I/T315A/V299L/F317L等等。对于耐药的患者,需要根据基因突变类型选择二代药物,如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


此外,普纳替尼是第三代药物,用于治疗对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治疗无效的患者,或不能耐受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的患者,以及不适合伊马替尼后续治疗的患者。也可用于治疗具有基因突变(T315I突变)的患者,该基因突变使患者对伊马替尼、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产生耐药。


114联合国药集团提供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帮您低价购买海外新药及仿制药。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返回首页 | 肺 癌 | 胃 癌 | | 肝 癌 | 食管癌 | 乳腺癌 | 卵巢癌 | 肾癌 | 宫颈癌 | 胰腺癌 | 鼻咽癌 | 甲状腺癌 | 前列腺癌 | 子宫癌 | 口腔癌 | 喉 癌 | 脑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基因检测 | 免疫检测 | 靶向治疗 | 质子治疗 | 免疫药物 | 免疫细胞 | NK细胞 | CIK细胞 | CTL细胞 | 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 | 肿瘤疫苗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

阅读50261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