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伊布替尼的副作用?

品牌图-文章用.jpg


相对于有严重副作用的化疗,靶向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但是,使用靶向药物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同一种靶向药在不同患者身上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


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影响生活质量,从而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并积极关注和处理不良反应,才能够确保患者从治疗当中长期获益。


伊布替尼常见副作用(基于中国患者临床研究经验)及处理

血液系统疾病

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等。


中性粒细胞是占比最高、抵御感染的主要白细胞。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细胞技术,对于出现3或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中断给药、减少剂量或延迟开始治疗周期,并进行密切监测;


患者及家属应警惕是否发生皮下及黏膜出血,如皮肤淤斑、紫癜、口鼻腔及牙龈出血等,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危及生命,长期出血易引起贫血,必要时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


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贫血的一些症状如:皮肤粘膜苍白、呼吸心率加快等。严重贫血应在医师指导下补充造血所需元素或因子(如治疗性铁剂、造血生长因子或造血刺激药物),甚至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腹泻

若发生腹泻,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涂搽鞣酸软膏。遵医嘱给予止泻药、益生菌制剂,鼓励患者多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生、冷、硬、刺激性大的食物。


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因消化功能障碍致营养缺乏的患者,可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感染

包括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家属应关注患者是否在用药期间出现疑似感染的可能,体征、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头晕、气短、无力或出血/或瘀伤倾向加重。


考虑并发感染应立即报告医师,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应积极予以抗感染治疗。针对呼吸道感染可能还需要呼吸方面的支持治疗,如氧气吸入等措施。


皮疹

在患者开始服药后密切观察其皮肤反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皮肤干燥和瘙痒感,如有,则详细记录皮疹出现的部位、时间和范围。


家属应做好生活护理,指导患者穿舒适、柔软的衣服,勤剪指甲,避免阳光刺激,不要涂抹化妆品及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出现皮疹时,局部勿用热水、碱性肥皂擦洗。


患者及家属应知晓,大多数皮疹可自愈,出现瘙痒时勿搔抓,避免引起破溃、感染。可遵医嘱局部给予外涂炉甘石洗剂和喜疗妥软膏等。皮肤损害进一步加重时,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口服开瑞坦。


咳嗽

患者及家属应关注咳嗽的性质,如属于干咳还是伴咳痰、咳痰的颜色和性状,是否咳血等。轻微咳嗽无需特殊处理,如反复咳嗽,影响呼吸功能,影响正常生活、休息时,可在医师指导下予以镇咳治疗。若选择中枢性镇咳药物应谨慎。


疲乏

患者主要表现为体力、情绪或精神上疲乏的感觉,活动和休息时感觉虚弱、筋疲力尽,无法通过休息得到缓解。家属可教给患者缓解疲乏的方法,如将事情按轻重缓急分级,先做重要的事情,在精力最充沛时做必要的事;


白天通过游戏、音乐、读书等方式放松自己,尽量保持活力,避免白天长时间睡觉,以防夜间睡不着;夜间不做运动,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饮料。


骨骼肌肉疼痛

如疼痛轻微,家属可对局部疼痛部位进行轻柔的按摩以缓解疼痛。对身体造成明显不适的疼痛可能需要镇痛治疗,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如发生不能耐受的疼痛,应反复权衡利弊,可能需要停用伊布替尼治疗。


除以上常见副作用外,因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可能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其他副作用,国内外报道的其他副作用包括:外周水肿、恶心、青肿、腹痛、呕吐、食欲下降、口腔黏膜炎、消化不良、尿路感染、皮肤感染、鼻窦炎、肌肉痉挛、关节痛、脱水、头痛、头晕、高血压、视物模糊、房颤、低钾血症等。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通常无需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会在停药后自行消退,如果因持续用药导致副作用加重,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减量或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当出现患者不能耐受的不明原因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因用药导致对健康的进一步损伤。


114联合国药集团提供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帮您低价购买海外新药及仿制药。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返回首页 | 肺 癌 | 胃 癌 | | 肝 癌 | 食管癌 | 乳腺癌 | 卵巢癌 | 肾癌 | 宫颈癌 | 胰腺癌 | 鼻咽癌 | 甲状腺癌 | 前列腺癌 | 子宫癌 | 口腔癌 | 喉 癌 | 脑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基因检测 | 免疫检测 | 靶向治疗 | 质子治疗 | 免疫药物 | 免疫细胞 | NK细胞 | CIK细胞 | CTL细胞 | 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 | 肿瘤疫苗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

阅读50290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