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期研究(MM-003)将泊马度胺+低剂量地塞米松与高剂量地塞米松进行了对比。
研究中,以28天为一个周期,泊马度胺治疗组患者从第1天到第21天每天口服4mg 泊马度胺,同时75岁及以下患者、75岁以上患者在第1、8、15、22天分别口服40mg和20mg低剂量地塞米松,持续治疗直至病情恶化。
对照组中,75岁及以下患者、75岁以上患者在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每天分别口服40mg、20mg高剂量地塞米松,持续治疗直至病情恶化。
该项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FS,关键次要终点是OS,其他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响应率、病情进展时间。
在PFS最终分析中,MM-003研究达到了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
此外,在OS中期分析中,该项研究也达到了改善总生存期(OS)的次要终点。PFS和OS的改善均达到了高度统计学显着意义及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与高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相比,泊马度胺+低剂量地塞米治疗组总生存期(OS)得到显著改善(12.7个月 vs 8.1个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4.0个月 vs 1.9个月,p<0.0001)。
2.STRATUS研究纳入了先前经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治疗失败和先前接受足够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研究方法是:第1-21天,给予泊马度胺4 mg;第1,8,15和22天,给予低剂量地塞米松40mg(年龄>75岁的患者,20 mg),治疗至患者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
主要研究终点是安全性,次要终点包括总响应率(ORR)、响应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该研究共纳入682名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距离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3年。
先前接受的中位治疗数为5。中位随访为16.8个月;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9个月。
最常见的3/4级治疗突发性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49.7% ],贫血[ 33% ],和血小板减少症[ 24.1% ])。
最常见的3/4级非血液学毒性事件为肺炎(10.9%)和疲乏(5.9%)。3/4级静脉血栓栓塞和周围神经病变比较少见(各占1.6%)。
ORR为32.6%,中位DOR为7.4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4.6个月和11.9个月。
114联合国药集团提供肿瘤靶向药海外直购服务,帮您低价购买海外新药及仿制药。
如有需要,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肿瘤咨询顾问」进行咨询。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