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肛管括约肌的直肠切除术有哪些方式?

品牌图-文章用.jpg


直肠前切除术(Dixon手术)

适用于肿瘤下缘距肛缘6~7cm以上的直肠中上段癌。远侧切断距肿瘤缘3~5cm,在腹腔内直肠与乙状结肠做吻合,完全保留肛门括约肌,该术是直肠癌切除术中控制排便功能最为满意的一种手术。


但是直肠下段切除组织和范围有限,根治不彻底,盆腔内吻合困难,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盆腔感染出血、吻合口狭窄和复发等。


传统手工行结直肠吻合,现多采用吻合器手术,这是一种新型的外科技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效果满意。


器械吻合优点为:扩大了前切除的适应证,使更低位的直肠癌得以经此手术保留了肛门括约肌功能。


吻合器手术过程与前切除大致相同,主要操作步骤为:在肿瘤下方3cm处用旋转头线型闭合器关闭并切断远端直肠,切除肿瘤段直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淋巴结,近端结肠行荷包缝合并置入钉钻座,经肛门放入端-端吻合器,其锥形头从直肠闭合端中央戳空而出,插入钻座中心杆内,旋紧尾端螺杆使两断端靠紧,击发切割,打钉变成吻合。


双吻合器方法较通常吻合器操作更简便、安全,吻合成功率高,对远端直肠可一次切割闭合,避免了低位盆腔内荷包缝合操作的困难和污染盆腔的缺点,尤其适用于低位和超低位直肠吻合术,成为低位直肠癌实行保肛手术的首选术式。


经腹骶联合切除术


因中低位直肠癌经腹手法吻合困难,有人采用腹骶联合切除术。


右侧卧位,首先进腹游离直肠和乙状结肠,缝合腹壁,然后在骶尾部做横切口,切除尾骨,暴露直肠,将乙状结肠、直肠和肿瘤由骶部切口牵出,切除吻合后送入盆腔。


该手术暴露好,吻合安全可靠,但手术费时,并发症多。


经腹肛切除吻合术(Parks手术)


适用于低位直肠肿瘤,肛提肌上方残留直肠太短而无法进行低位吻合者,腹部手术与前切除术相同,在肛提肌上约0.5cm处将直肠横断,齿状线上1cm处将黏膜环形切除,将近端结肠拉至肛缘,将结肠断端与肛管黏膜做吻合。


为防止吻合口瘘,可做一临时性横结肠造口。


直肠经腹、肛管拉出切除术(改良Bacon手术)


手术适应证和操作与Parks手术基本相同。


在剥离直肠黏膜和切除直肠肿瘤后,经肛门拉出近端结肠6 ~7cm,将直肠残端与结肠浆肌层缝合固定,拉出肠段在术后12~14天在齿线平面切断,并将其断段与齿状线做一圈缝合,该术式现已较少应用。


Maunsell-Weir手术


经腹低位切除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将肛管、直肠外翻,近端结肠经肛门拖出,在肛外做结肠直肠吻合后退回盆腔。


手术优点:保留了正常的排便反射及肛管括约肌功能,缺点为手术困难,根治性差,易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复发。


Turnbull-Curait手术


即将Maunsell-Weir手术分成二期手术:肛管、直肠残端拉出外翻,中央置一胶管,使外翻肛管、直肠与结肠浆膜愈合,2周后切除外突的直肠和结肠,将结肠端与直肠黏膜缝合,推回肛门。


手术比较安全,肛门功能较好。但可发生肠坏死。


经括约肌间手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


分为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和内括约肌全切除。


适用于T1和部分T2期低位直肠癌,腹部操作:远端超过盆底肌裂孔沿内外括约肌间隙游离,保证远端切缘阴性前提下行乙状结肠/直肠-肛管手法吻合,可做一临时性保护性造口。


该术式肿瘤根治性和肛门功能评估还有待大样本资料长期随访。


经前会阴平面超低位前切除术(APPEAR)


英国的Williams等首先应用,适用于常规需要行APR手术或全直肠切除手术而不能保肛的良恶性疾病。


该技术是先通过腹部游离直肠中上段,再经前会阴平面(男性在直肠和尿道之间,女性在直肠和阴道之间)途径到达所谓“无人区”,游离下段直肠,切除标本后通过吻合器或手工缝合的方法保留肛管括约肌。


“无人区”所含的直肠位于盆底肌肉组织中,其上界为肛提肌的上沿,下界为肛门外括约肌的上缘(在肛管直肠连接处为耻骨直肠肌),加行保护性回肠造口。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返回首页 | 肺 癌 | 胃 癌 | | 肝 癌 | 食管癌 | 乳腺癌 | 卵巢癌 | 肾癌 | 宫颈癌 | 胰腺癌 | 鼻咽癌 | 甲状腺癌 | 前列腺癌 | 子宫癌 | 口腔癌 | 喉 癌 | 脑肿瘤 | 白血病 | 淋巴瘤

基因检测 | 免疫检测 | 靶向治疗 | 质子治疗 | 免疫药物 | 免疫细胞 | NK细胞 | CIK细胞 | CTL细胞 | 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 | 肿瘤疫苗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

阅读50066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