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辨证论治
A 肝郁脾虚证
主症:上腹肿块胀闷不适,消瘦乏力,倦怠短气,腹胀纳少,进食后胀甚,口干不喜饮,大便溏数,小便黄短,甚则出现腹水、黄疸、下肢浮肿。
舌脉:舌质胖、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软坚。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党参 15g、白术 15g、茯苓 15g、桃仁 9g、柴胡 10g、当归 10g、白芍 15g、八月札 15g、川朴 10g、栀子 10g、莪术 9g、生甘草 6g 等。
B 肝胆湿热证
主症:头重身困,身目黄染,心烦易怒,发热口渴,口干而苦,胸脘痞闷,胁肋胀痛灼热,腹部胀满,胁下痞块,纳呆呕恶,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或不爽。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加味。绵茵陈 20g、栀子 10g、大黄 10g、金钱草 15g、猪苓 15g、柴胡 10g、白芍 15g、郁金 10g、川楝子 6g、枳壳10g、半枝莲 15g、七叶一枝花 15g、车前草 10g、泽泻 10g 等。
C 肝热血瘀证
主症:上腹肿块石硬,胀顶疼痛拒按,或胸胁疼痛拒按,或胸胁炽痛不适,烦热,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或短赤,甚则肌肤甲错。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
治法:清肝凉血,解毒祛瘀。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下瘀血汤加减。龙胆草 10g、半枝莲 15g、栀子 10g、泽泻 10g、木通 6g、车前子 10g(包煎)、生地黄 15g、柴胡 10g、桃仁 9g、莪术 9g、大黄 10g、茜根 15g、丹皮 15g、生甘草 6g 等。
D 脾虚湿困证
主症:腹大胀满,神疲乏力,身重纳呆,肢重足肿,尿少。口粘不欲饮,时觉恶心,大便溏烂。
舌脉:舌淡,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细弦或滑或濡。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解毒。
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黄芪 20g、党参 15g、白术 15g、茯苓皮 15g、香附 10g、枳壳 10g、陈皮 6g、大腹皮 10g、冬瓜皮 10g、泽泻 10g、薏苡仁 20g、龙葵 10g、桃仁 9g、莪术 9g、半枝莲 15g、甘草 6g 等。
E 肝肾阴虚证
主症:臌胀肢肿,蛙腹青筋,四肢柴瘦,短气喘促,唇红口干,纳呆畏食,烦躁不眠,溺短便数,甚或循衣摸床,上下血溢。
舌脉:舌质红绛、舌光无苔,脉细数无力,或脉如雀啄。
治则:清热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一贯煎加味。生地 15g、沙参 10g、麦冬 10g、当归 10g、枸杞子 15g、桑椹子 15g、川楝子 6g、赤芍 15g、鳖甲 15g(先煎)、女贞子 15g、旱莲草 15g、丹皮 10g 等。
中药制剂
除了采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服用汤剂之外,我国药监部门业已批准了若干种现代中药制剂如槐耳颗粒可用于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
另外,榄香烯、华蟾素、康莱特、康艾、肝复乐、金龙胶囊、艾迪、鸦胆子油以及复方斑蝥胶囊等用于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疗效,病人的依从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但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化临床研究以获得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中医特色疗法
A 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敷贴、耳穴压豆和拔罐等方法。
针灸治疗的取穴以肝俞、足三里为主穴,配以阳陵泉、期门、章门、三阴交等;穴位敷贴以章门、期门、肝俞、内关、公孙主穴,疼痛者配外关、足三里、阳陵泉;腹水配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
B 其他治疗
根据病情酌情使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中成药进行外敷治疗、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等。
合并有 HBV 感染特别是复制活跃的肝癌病人,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贯穿治疗全过程。
宜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或丙酚替诺福韦等。
对于 HCV 相关肝癌,如果有肝炎活动建议应行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agents,DAA)或聚乙二醇干扰素 α 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肝癌病人在自然病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肝功能异常,应及时适当地使用具有抗炎、降酶、抗氧化、解毒、利胆和肝细胞膜修复保护作用的保肝药物,如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水飞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乌司他丁等。这些药物可以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晚期肝癌病人,应给予最佳支持治疗,包括积极镇痛、纠正贫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处理腹水、黄疸、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针对有症状的骨转移病人,可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另外,适度的康复运动可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同时,要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调整其相应的状态,把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通过舒缓疗护让其享有安全感、舒适感,而减少抑郁与焦虑。
对于采用系统治疗的病人,目前大多采用 RECIST 1.1 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于接受抗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病人,可联合 mRECIST 标准。
对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也可参考 iRECIST 标准。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