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ICD-10:C22.001/C22.951)。
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严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
临床症状
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消瘦、乏力、发热。晚期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及肝外非特异性表现等。患者常有慢性肝病病史。
体征
肝脏肿大、血管杂音、黄疸、门静脉高压征象,浸润、远处转移和合并症引起的体征。
辅助检查
血清AFP等肿瘤标志物;肝脏影像学(腹部超声检查、MRI、CT),选择性肝动脉造影、PET-CT、骨扫描。
病理学诊断明确
术后病理、经皮肝穿刺活检或淋巴结穿刺活检。
HCC的临床诊断
建议尽可能取得病理诊断。对于无法获得病理学诊断的肝细胞癌,2011年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建议如下,1+2a两项或者1+2b+3三项时,可确定HCC的临床诊断。
(1)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的证据。
(2)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同期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
(2a)如果肝脏占位直径2cm,CT和MRI两项影像学检查中有一项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即可诊断HCC。
(2b)如果肝脏占位直径在1-2cm,则需要CT和MRI两项影像学检查都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方可诊断HCC,以加强诊断的特异性。
(3)血清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
临床分期
建议用巴赛罗那(BCLC)分期标准,也可参照中国分期标准。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AFP等肿瘤标志物、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3)腹部超声、腹部CT/MRI,胸部CT;
(4)心电图、心脏超声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提示肿瘤有转移时,相关部位CT、MRI;
(2)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72-4等;
(3)全身骨扫描;
(4)食管镜、胃镜;
(5)合并其他疾病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体力状况评分。
2.排除化疗禁忌。
3.患者、监护人或被授权人签署相关同意书。
药物选择
常用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表多柔比星、顺铂、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
栓塞剂选择
肝动脉栓塞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和明胶海绵,碘油通常和化疗药物混合栓塞,栓塞剂应超选择至供养肿瘤的靶动脉。
血常规、肝功能
建议每周复查1-2次。根据具体化疗用药、血像及肝功能变化,复查时间间隔可酌情增减。
肾功能
每周期复查1次。
此外,TACE治疗期间脏器功能损伤的相应防治:止吐、保肝、水化、止痛、抑酸剂、止泻药、预防过敏、升白细胞及血小板、贫血治疗。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TACE治疗的标准住院日为5-7日,达到以下标准才可以出院:
1.完成既定治疗流程。
2.无发热等感染表现。
3.无Ⅲ度恶心、呕吐、高热及腹泻(NCI分级)。
4.无未控制的癌痛。
5.肝功能指标大致正常范围,若行化验,无需干预的异常结果。
6.无需干预的其他并发症。
114抗癌指南导航·点击下方文字阅读更多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医疗内容为普遍适用性建议,仅供学习和参考,最终意见以临床医师诊断为准